• seewant.org@gmail.com

上帝經得起質疑──《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堂課》觀後感

英國知名文學教授、護教學家魯益師(C.S.Lewis,1898-1963)晚年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影子大地》,由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醇厚到位的演技,演活一代基督教文豪晚年的愛情故事。

三十年後,安東尼‧霍普金斯在2023年電影《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堂課》(Freud’s Last Session)改為飾演83歲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創始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跟40歲的魯益師辯論上帝的存在。

《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堂課》這部將二十世紀兩位思想巨人放在一起對話的劇情片,改編自暢銷書《兩種上帝》(The Question of God),書籍是臨床精神病學副教授阿曼德.尼科利(Armand Nicholi, 1927-2017)將他35年來在哈佛大學一門熱門課程改編而成,記述可能從未見過面的兩位大師對信仰、性、愛、受苦、失去、死亡等人生關鍵議題的鮮活對話;美國公共電視台曾將書中內容製作成同名電視節目,挑戰及鼓勵觀眾尋找生命終極問題的答案。

佛洛伊德晚年居住倫敦,有位牛津年輕學者在他離世前來訪,至今無人知曉這人是誰?《兩種上帝》於2009年首次編成舞台劇《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堂課》,將此牛津來訪者想像是魯益師;這部電影挪用舞台劇原名,並且借鑑其中劇情及思路拍攝而成。

戰火爆發兩雄交鋒

電影故事發生在1939年9月3日,德國入侵波蘭的兩天之後,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英法兩國在這一天正式向德宣戰;來自奧地利猶太家庭的佛洛伊德和女兒安娜剛逃離納粹政權住在倫敦,年輕的牛津教授魯益師(馬修‧古迪 飾)前來拜會。

魯氏先為個人著作《天路歸程》(The Pilgrim’s Regress)裡諷剌前輩是「傲慢無知的唯物論者」道歉,佛洛伊德表示並未讀過此書,卻對他如何從無神論者轉變成基督徒感到好奇;在不時傳出空襲警報、戰事消息及古典音樂的屋子裡,兩人進行著信仰與生命看法迥異的言語交鋒。

兩位大師談論到對「快樂和苦難」截然不同的觀點,劇情也同時穿插兩人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魯益師被徵召參與一次大戰,留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爾後他受到同期文學家托爾金(J.R.R.Tolkien)影響而信耶穌,兩人共同創立成員涵括基督徒和無神論者的「跡象文學社」(Inkings)。至於抱持無神論的佛洛伊德,除了個人追憶往事及刻畫他飽受癌末折磨之外,女兒安娜跟女伴蘿西‧波林漢姆(Dorothy Burlingham)的特殊關係及父女間的相互依存都在片中描述。

無神立場自相矛盾

生於基督教家庭的魯益師,十歲因喪母而陷入質疑上帝之苦,十四歲時成了徹底的無神論者,幾經天人交戰,終於在任教牛津大學的1931年正式接受耶穌;電影中的魯氏信主不到十年,正處於熱愛真理努力學習階段。

年長的佛洛伊德則是對自己的無神論觀點信心滿滿,滔滔雄辯;年輕的魯益師出於尊敬,沒有為個人信仰立場據理力爭,佛洛伊德則直指魯氏相信上帝,不過是渴望父親形象或內心有性抑壓使然。

與兩位主角同年代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則認為:「要證明上帝不存在,比證明上帝存在更難。世上只要有一人看到上帝(口說無憑、要有更有力的證據),就能證明上帝存在;可是就算全世界幾十億人幾千年來沒見過上帝,還是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

電影裡的佛洛伊德坦承:「可悲的諷刺是:我堅決不信上帝,但又對信仰和敬拜十分著迷。」他意識到自己的無神觀是自相矛盾的。片中魯益師顯得三緘其口,也許是佛洛伊德的無神說撞擊他內心,想起自己曾身陷無神論的矛盾漩渦裡,認為上帝不存在,卻又非常憤怒上帝不存在。

難解之題祂同受苦

安東尼‧霍普金斯在戲裡連串激辯咄咄逼人,是全片最引人入勝之處;他從三十年前《影子大地》中博學有禮又拘謹內斂的英國紳士,變成瀕死仍得理不饒人的老頭子,精湛演技令人激賞。戲中的佛洛伊德滿口敵擋信仰,卻同時受到下顎癌折騰,幾次將止痛藥滴進威士忌灌入口,彷彿跟上帝進行最後的角力?

縱然兩位角色對上帝存在與否、快樂和渴望、性道德等觀念分歧甚大,有一話題卻直擊他們心坎。

佛洛伊德問道:「世間那麼多的痛苦,怎會成為上帝計畫的一部分?」魯益師回答時,以當時尚未出版的《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裡的話:「如果歡樂是上帝的輕聲細語,那麼痛苦就是祂的擴音器。」他接著說:「痛苦可能是上帝使我們完全的一種方式。」

談及「痛苦」,兩人都心痛起來。佛洛依德提起死去的女兒,魯氏內心定也想起亡母和戰死的故友。劇情後半,佛洛伊德病情急轉直下,苦苦呻吟口吐鮮血,切身體驗痛苦;在場的魯氏,是否重思了痛苦的意義?

《影子大地》描述年長的魯益師失去暮年之愛妻子喬伊,曾對上帝的愛和自己的信心產生懷疑,問:「上帝是否真如我心目中那麼完美和慈愛?」從童年走到靠近生命尾端,失去之痛依然深深打擊這位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基督教護教家,又有誰能倖免在痛苦時刻不質疑上帝呢?

佛洛伊德對痛苦的大哉問,許是最難解的神學課題。舊約以賽亞書五十三章記載一位「受苦的義僕」,我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明白道成肉身的上帝陪伴我們經歷苦難,時刻被祂保抱、懷搋,又何須更合理的答案?

激辯無法匹敵真理

真實生活裡的佛洛伊德在跟這位來訪的牛津學者會面不久,敵不過病痛之苦要求安樂死,經醫生打了好幾劑嗎啡在9月23日辭世。究竟魯益師是否真如電影敘述,上了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堂課?有些研究他的學者相信是。

這段會談後翌年(1940),魯益師《痛苦的奧祕》問世,書中從宇宙是否有位創造者談起,細細梳理、辯正「全能」與「良善」的意涵,析論何以慈愛的上帝容許痛苦存在人間,讓人從自以為掌控一切的幻象中甦醒,認清自己並非宇宙的中心。如果佛洛伊德生前讀過此書,他的無神論立場會否被動搖?

電影中的辯論呈現不對等態勢,佛洛伊德振振有詞,魯益師顯得畏首畏尾,但他沒有被馴服,因為上帝經得起一切抗辯!1942年起,魯氏帶領牛津大學的「蘇格拉底學社」探討及辯論基督教信仰,充分展現他與各種思潮對話的能耐與胸襟,蔚為當時校內最受歡迎的社團;他一生寫下多部捍衛基督教義的護教經典,影響至今,仍舊說話!

(本片為輔15級)


本文章由基督教論壇報提供。其文章內容、圖片以及相關影音為提供者所有。如需轉載,請恰文章版權單位所有單位。請尊重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