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ewant.org@gmail.com

什麼是幸福

在一個聚會中有位慕道友曾問我,信了主之後是否就一帆風順,可以過幸福美滿的日子?如果不是,那我又何必信耶穌?另外一位尚未信主的朋友說,那要看你怎樣定義幸福。

的確,在我們人生的旅程裡,對於“幸福”的理解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或環境而改變。有人追求物質的豐收,或自我成就的實現,“成功”可能代表著“幸福”。當年齡較長時,幸福感可能會隨著改變,開始尋求生活的“意義”。

幸福是由自己決定的,還是由環境決定的?困境與苦難是否就是幸福的否定(或叫做“不幸”)?中國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是否是一種僥倖與過分樂觀的看法?時不我予,怎樣在短暫的人生裡來創造幸福呢?

一般人都把幸福建立在環境的條件上,這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窮其一生在追求物質的收穫。這樣的人必然無法享受真正的幸福。因為人生總會有不順利的時候,事業會遇到困難,身體會有疾病,情感會受到傷害。這些遭遇會帶給人憂愁或患得患失的心理。一個人如果能夠在逆境中喜樂,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就像孔子論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受環境影響的幸福感才是真正的幸福。

二次大戰時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Victor Frankl因為是猶太裔,被納粹關入集中營。在營中飽受虐待,吃不好睡不好,許多人因為營養不良而生病,無法再工作的就被送到毒氣室,也有許多人受不了虐待而自行了結。他整天活在恐懼、憂慮、沒有希望的日子裡。有一天黃昏,他抬頭向天仰望,看到夕陽美景,金光燦爛,突然看到他妻子的臉,似乎在對著他微笑,他感受到她像往常一樣的深深的愛。這時他突然覺得,他應該好好活下去,他心中燃起了盼望:有一天他還可以與她相聚,他也會回到大學去教導那些可愛的學生。他同時也悟到了,納粹雖然使他失去身體的自由,但是有一件事是納粹無法奪取的,就是他有選擇對於環境的態度與反應的自由;他可以選擇頹喪或消沉,他也可以選擇以愛來積極面對。

由於這個覺悟,他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他開始以積極正面的態度來面對環境與周圍的人,包括那些虐待他的納粹黨的人。他同時也幫助集中營裡那些消沉沮喪的同伴,使他們能夠渡過這樣的難關。大戰結束後,他回到奧地利大學繼續執教,同時寫了他那本著名的書《人對於意義的追求》,發明了所謂的「意義治療法」,成為心理學的三大主流之一。

綜上所述,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必須不受環境的影響,而且他能活得有意義、有目標,在生活裡必須要有愛的激勵支撐。我嘗試在聖經裡找出對幸福的描述,認為詩篇23篇所描寫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現將它的全文摘錄於下:

1.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2.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3.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4.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5.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6.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詩23篇)

這首詩篇表明了詩人的人生意義有兩個:一是他與上帝的關係,以牧人與羊做比喻;另外,他的人生必須走在上帝引導的“義路”裡。他與上帝的關係支持著他的整個人生。他了解,即便是信靠上帝的人,也避免不了人生的苦難,甚至會遭遇生命的威脅。但是依靠上帝即能度過難關。由於對於生命的肯定,他活得不懼怕、不憂愁,更能夠在敵人面前享受吃喝。他有免於乏匱的自由,及免於恐懼的自由。他相信,不但肉體的需要能夠得到滿足,上帝也能夠滿足他靈性的需求。他更相信,他一生一世都有神的恩惠與慈愛隨著他,而且在上帝的永恆裡面有份。

這是以色列大衛王的詩篇,也是他個人經歷的描述,他是一個幸福的人。朋友,如果這首詩也是你人生的描述,你同樣也會是個幸福的人。你的幸福不會被環境剝奪,因為它不是建立在會改變的環境上的,它是建立在永恆不變的上帝的手裡。願上帝祝福你,使你的人生有真正的幸福。


本文章由希望森林提供。其文章內容、圖片以及相關影音為提供者所有。如需轉載,請恰文章版權單位所有單位。請尊重智慧財產權。